只有周成王的道德修养提高了,才能令殷周旧臣改变自己的自然本性,每天在道德修养上才能有所进步。
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余敦康,第3页)笔者认为,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天人关系的确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既然中国哲学基于对自我生命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那么将其推广到社会生活乃至客观世界,所得到的结论也必然是形形色色的,这正是中国哲学丰富多彩的根源。然而,在人生、伦理、政治这些现实生活面向与本体之间,显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西方哲学是站在物的立场上,把人作为万物之一来研究的。认为价值出自天,但并不是通过内在的性传递到人间的。如果像冯友兰所说的那样,宇宙论有广狭二义,那么在使用过程中此二义容易混淆。
如上所述,他们都认为,道、易或天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生命的本源,而且是价值的本源。二是自然所成各物以外的不动变本体。张载在解释《周易》咸卦时,发挥了虚受这个概念。
明道云‘感为情,动为心,感与动如何分得?若伊川云‘自性有形者谓之心,皆是门人记录之误。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张载:《礼记说》,林乐昌编校:《张子全书》,第390页) 【7】张载:《易说中·咸》,林乐昌编校:《张子全书》,第160页。没有阴阳之体,那么感便无从发生。
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又如磁石引针,相应而感也。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3]374至诚自能感动天地,但这样的感动也是有限度的,不能逾越自然规律,比如在夏天能感到寒气,但不能因为感而使夏冬颠倒。首先,感是一种十分直接的反应,比如对一个人的好感,或来自直觉,感非有意,咸三思以求朋,此则不足道[5]161。圣人,虚之至,故择善自精。
[8]2406-2407 在这样的体系中,感可以被看作性情之间的触发机制。其他有江求流、郑宗义等也对感通概念做过分析。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张载在论述中虽然受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颇大,但他关于感的论述确有辟佛老的立场在。
气之清明者为神,如日月星辰之类是也,此变化不可测。基于合内外、一天人的世界观,张载建构了一个由本体世界到现实世界再到认识世界的复杂系统。
[8]1854 朱熹认为扩然而大公是寂然不动,物来而顺应是感而遂通。倚者,有所偏而系着处也。
圣人之所以能体察众人之不同是因为他们能摆脱自己之私心而尽大同之道,然后能中正合乎乾行也[3]764。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5】 有人称张载哲学为气本论,是因为张载建构了无形之气经由感而聚散成客形的生生哲学体系。张载和二程关于感的讨论更多的是从对《系辞》寂感的解释而展开的,因此,试图融汇周敦颐、张载和二程思想的朱熹,在讨论感的时候,也多聚焦于寂感。【8】 圣人之感万物并非有意为之,而是能以百姓之好恶为导引,故而圣不可知也,无心之妙,非有心所及也9。此解释也与张载对《礼记·乐记》的解释相呼应。
三、体用与寂感:朱熹对感的阐发 虽然张载和二程都与周敦颐有各种各样的学术上的关联,但将之确立为道学体系的源头则主要是因为朱熹的推动,朱熹的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建构主要基于周敦颐《太极图说》所建立的图式。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圣人感人心以道,此是以同也。
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参见黄士毅编:《朱子语类汇校》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853页。
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天之报应,皆如影响,得其报者是常理也。
在张载看来,天包载万物于内,所感所性,乾坤、阴阳二端而已[5]54,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5]57。盖木神曰仁,则爱之理也,而其发为恻隐。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王夫之将之解释为圣人虽与民同其忧患,但不役心于颁布众多的治教政刑来要求百姓,而是反身而诚,不亲不治不答,皆以无心应之。
[5]54 王夫之认为,健顺,性也。参见郑宗义:《论张载气学研究的三种路径》,《学术月刊》2021年第5期,第37页。
《春秋》中所说的灾异,都属于天人感应的现象,背后必定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
在解释咸卦时,程颐特别强调了感在建立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时的重要性,程颐认为咸卦所体现的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感相应,故相感之深,若能轨之以贞正之道,则可以让社会充满愉悦和幸福感。朱熹也有许多讨论涉及鬼神的问题,实质是要解释祠堂和祖先祭祀的意义。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5]1这里的感是虚实相生之理,使事物可以被认知和体察。若圣人,则不专以闻见为心,故能不专以闻见为用。王夫之在《周易内传》中认为,感通是占筮过程中寻求把各种爻辞解释通顺的方式。
[8]2429朱熹区分了空疏与空虚,前者指没有内在积累而缺乏应对事物的手段,而后者则指佛教认万物为虚无而拒绝面对事物。感或感应的普遍性则又具有生成论的意义,既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普遍性,又使人与人、人与家族、人与社群乃至个体与国家之间都可以基于气的一本性或理的普遍性而得到证明。
张载论太虚即气有很多解释的可能,其言虚乃是天地宇宙的一种性质,一种本原,所以他说:天地以虚为德。惟屈伸、动静、终始之能一也,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体万物而谓之性。
[5]257因为无意,感具有直截反应的特性。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